首页 » 楼市走向 » 我国什么时候用砖瓦(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我国什么时候用砖瓦(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2023-11-24 6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汉字博物:“瓦”字出现与瓦当制作

 

我国什么时候用砖瓦(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当今的城市里,马赛克或玻璃幕墙的新式建筑触目皆是,已很少看见瓦。说到瓦,难免有人感觉陌生,如果说“秦砖汉瓦”,那几乎就是古旧、落后的代名词了。然而不可否认,在历史上,从茅草屋发展到瓦屋,是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

 

“瓦”字在甲骨文、金文里不见,说明商代时还没有瓦。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春秋时期制瓦技术发展很快,其中瓦当的制作是大特色。

 

“瓦”的篆文(横着看,如图)八像两片瓦上下搭接之形。

 

远古时代,人类利用天然洞穴挡风避寒,后来逐步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用茅草作屋顶。进一步发展,在平地上整出地基,用版筑法(两块夹板中填土夯实,层层加高)立墙,用木柱支撑屋顶。为了防雨,古人想出用瓦盖屋顶的方法。

 

瓦在商代遗址中几乎不见,甲骨文、金文也没有“瓦”字。而在陕西周原西周宫殿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瓦。这表明,瓦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见西周瓦分板瓦和筒瓦两种,同时也出现了瓦当。与陶器比,瓦的制作并不复杂。但是瓦的需求量大,成批生产要有模具之类的东西。而瓦当不仅实用,古人也有装饰的处理。

 “万岁”文字瓦当(如图)

 

瓦当是筒瓦的头,一方面是保护屋顶的椽子不受风雨侵袭,另外也有装饰作用。从古代的瓦当看,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前者出现在西周,延续至战国;后者出现在战国,到汉代时流行。从建筑技术的观点看,圆形瓦当比半圆形瓦当进步,前者面积比后者面积大一倍,可以完全盖住椽头。圆形瓦当的制作虽比半圆形瓦当费工,但却有利于保护建筑。从美学的角度看,圆形瓦当容纳的花纹图案比半圆形瓦当多一倍,因而显得更美观些。

 瓦当拓纹(如图)

 

瓦当的制作主要有几个步骤:制瓦当坯,续制筒瓦,切割晾干,焙培烧。

 

(1)制瓦当坯。有花纹和有文字的瓦当的制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阳纹),然后用木模压制出泥制瓦当范(阴纹)。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好取出,便可使用。

 

(2)续制筒瓦。瓦当坯压制成形后,不立即取出,而是在其上续制筒瓦。战国时期流行泥条盘筑法,即先将泥条盘几圈,把瓦当和筒瓦的接缝处抹平,在里面接好,然后继续盘筑筒瓦,直至所需长度(一般为40厘米)。抹平表面泥条的接缝,再用绳拍在外面轻拍打出绳纹。

 

(3)切割。泥条盘筑好,抹好缝,拍打结实,待筒瓦半于时,便可切割。切割的工具或用绳弓,或用刀(或竹削)。切割时,先把筒瓦放于一个半圆形槽内,防止筒瓦滚动。再用绳弓紧贴半圆形槽面从筒尾处进绳,近瓦当时向外一摆,即可将筒瓦和瓦当都一分为二。用刀切割时,也是先将半干的瓦当、筒瓦放平在半圆槽内,然后用刀尖沿着半圆槽面划上三刀:一刀切瓦当面,另两刀切筒瓦的两个侧面,也能顺利地将瓦当坯分开。

 

早期的圆形瓦当用泥条盘筑法制成,西汉时改用模制法,即将瓦当和筒瓦分别制成后再拼接在一起,这一方法都延续至后世。

  

瓦和瓦当在中国应用的时间很长,从皇宫到民居,用瓦作屋顶。只不过皇宫专用琉璃瓦,百姓用的是黑瓦。

 

19世纪末,西方的钢筋水泥传入中国,逐渐把中国古老的砖瓦挤出高楼建筑。当近些年人们看多了高楼,看厌了马赛克和玻璃幕墙时,又想起砖和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人们认识到瓦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有文化的功能。瓦在许多地方又派上它的用场。有些讲究文化内涵的新式建筑,都有意识地采用瓦,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韵味。

 

与【瓦】有关的汉字

 

【瓶】,并+瓦

指汲水器,也指比缶小的取水或装食物的容器。

 

【瓷】,次+瓦

《说文》:瓦器

本义指:用陶土烧制成的质料。也指瓷器。

 

【甄】,垔+瓦

《说文》:陶也,甄是陶的一种

本义:制作陶器。制陶之人。

引申:察别、荐举、选拔。

 

【瓮】,公+瓦

《说文》:罌也。

本义:陶器,小口大腹。

 

瓦,是生活中常用之物,因此与【瓦】的成语特别多,如:

 

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

土崩瓦解

添砖加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等等。

 

 #汉字博物##文物##文化##说文解字#

#让世遗活起来#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要修建南京的城墙,从无锡的大窑路,征集了大量建城墙的专用砖块。

如今在南京的明故宫东华门遗址,残砖上还留有铭文:“常州府无锡县提调官县丞贾从善,司吏朱原,作匠徐宁。洪武二年七月”。故有“南京的城墙,大窑的砖”的说法!

大窑路紧靠京杭大运河,砖瓦从明朝到解放后,一直在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古窑继续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窑屹立至今,留下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

《过年感怀——用物质生活的砖瓦和精神生活的水泥,构建人生的高楼大厦》

今年农历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腊月二十九,就相当于往年的大年三十。今天是大年二十八,明天是腊月二十九,那明天就相当于往年的大年三十。

俗话说,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按照北方习俗,千家万户的老百姓都发面蒸年馍,所以今年的腊月二十八九是年味最浓的时候。

今天我们一家人忙忙活活一整天,发面,洗菜,卤肉,包包子,年味弥漫在整个房间,并透过窗户,和千家万户的年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年。

中国年的年味淳朴、喜庆、热闹,不同的地方,习俗大同小异,各家各户的习惯也稍有差别。今年妻子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绝活儿,露了一手,平时还真的没发现,妻子竟然是个大厨。今年和往年不同,除过蒸年馍,妻子特别卤了牛肉、猪蹄、鸡胗、凤爪、肥肠,鹌鹑蛋,还有冻肉,样样色香味俱全,味道鲜美,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吃一口,那个爽,那个味,那种感觉,真比专业厨师做出来的味儿还正。

现在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早解决了,平时的日子天天都像过年一样,衣食无忧,住宅条件优越,可以说物质丰富,精神生活欠缺。

所以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充实精神生活,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统一起来。物质相当于砖瓦,精神相当于水泥,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建起人生的高楼大厦。

2022年元月30日于骊山

四川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戈”,不是考古学家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而是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一个农民用箩筐挑了一担战国时期的“破铜烂铁”,去当地废品收购站卖了几元钱,还欢天喜地回家了。

1972年11月上旬,四川省郫县红光公社七大队四生产队,杨家巷的李大爷家准备修新房子,请来砖瓦匠人烧制砖瓦。

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还不发达,农村修房造屋的材料基本都靠请匠人做。七十年代之前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当时土方法,做泥瓦胚胎,烧制砖瓦窑,砖瓦出窑的情景吧。

当时,李大爷在取土做瓦胚的过程中,在挖到一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两个古墓,里面有很多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铜器。

封建的李大爷,觉得修房子遇到这样的东西太不吉利了,感觉十分晦气,但又不甘心,于是将里面的“破铜烂铁”胡乱捡了些出来,拿到拿到当地郫县供销社的土特产废品收购站当废品换了几块钱。

当时的物价很低,猪肉才几角钱一斤,所以几块钱对于张大爷来说也算发了一笔小财。晦气心情一下就烟消云散了。但是,回家后他还是填埋了墓坑,从新选地方取土做瓦。

当李大爷走后,废品收购站的经理对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感兴趣,仔细观察起来,只见有的上面有图案和不认识的字,他怀疑是文物,于是马上通知了四川省文物部门。

把几千年价值连城的宝贝当废品卖给收购站,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太傻了!

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一般百姓还真不认识文物,捡到青铜器之类的铁疙瘩,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当成铜卖给废品回收站。

不过,现在随着文物收藏热和文物知识的普及,这种捡漏的现象基本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但是,当年,这样的事确实经常发生,所以,工作人员接到报告也不觉得奇怪,及时赶到收购站一看,还真是文物,而且还全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随后文物部门对这批青铜器的来历展开调查,知道这些青铜的出土地方时,文物部门再次进行了挖掘。

随后又挖出一些戈,矛,剑,钺,箭、镞,头盔釜、锯、环、秦半两、印章等等文物。

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戈,戈是什么呢?

通过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大动干戈”,“同室操戈”,我们大概知道它应该就是古代的兵器了。

其实戈在古代就是一种常用的兵器。因为古代打杖主要是车战,一辆战车上有一般有两个人,左边站的是将军,右边是一个名叫车右的勇猛士兵,手里拿着戈和迎面而来的敌人对战,方便勾啄敌人。

由于战车比较笨重,经过不断改革,机动灵活的骑兵逐渐兴起,战车就逐渐被淘汰了。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变革。

战车被放弃后,戈逐渐在战场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慢慢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虽然全国各地都出土过不同样式的戈,但四川这一件尤其精美,其长25.3厘米,胡长8厘米,阑长13.6厘米。

戈上的虎头形象做工细腻,十分精致,栩栩如生的虎头张开大口,虎口镂空,一条向前延伸的线如同从老虎嘴里吐出来的一样,考古专家们称为“脊”,后面还有虎尾巴,下面做了一个符号,做工精致,所以它的名字叫“虎纹中胡戈”。

那么,一个被历史淘汰的戈为什么要成为四川镇馆之宝呢?

因为这个戈有个未解之谜和四川有关。戈以“脊”为界,上面是一句铭文,下面有点像逗号的符号。

铭文发现与上世纪的三星堆文化是辉煌而又古老文化的重要见证。三星堆虽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并没有发现有文字的文物。这个虎纹戈上的铭文是否就是很早的古蜀文字呢。

不是铭文记载了什么未解之谜,而是铭文本身就是未解之谜。这些字看着像文字,但又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文字,它是一种现在还没有人试读出来的新的文字,很多专家都研究过,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字?

正因为他的重要意义,让我们知道巴蜀地区还存在过一种文字,他有一定的语法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

虽然这句话到现在还没有被试读出来,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终究会被解密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字证明古蜀国很大程度上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所以,这件戈的真正价值在这里。

精湛的铸造工艺和设计艺术的图案都很可贵,但是比起这件戈传递的古蜀可能有文字这件事来,还是要略略逊色一点,而后者才是能让它成为镇馆之宝的主要原因。

如今这件宝贝存放于四川博物馆,去看看吧,说不定爱好历史的你在哪儿看到过这种文字或者符号,恰好就知道它的读法和含义呢!那你就能名垂千史了。

#文物# #四川# #四川博物馆#

江西曾经定位就是农业为主,三年饥荒时对外省援助很多粮食。也是中国种子基地,保留了最全的本土良种,曾经浙江福建在江西做小商贩和小工程,讨米的来自安徽湖北河南!江苏人做砖瓦的多,凡在困难的时候来江西讨过饭的人,现在不会喷江西穷吧,江西现在与周边省份比确实欠发达。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全世界仅剩三本涂本!涂本《天工开物》影印版亮相丨典籍里的中国-头条百科

中国住宅进化史:

房子,人类居住的空间,家的载体,容纳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与休憩。现代房子多追求豪华高档,而住宅的最本质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因此,有必要追溯住宅的进化史,解析住宅最根本的意义,创造更舒适的住宅,回归它的原始功能。

第一代:

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山洞作为栖身之所,仅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

第二代:新石器时代,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第三代: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砖瓦,但是主要用于陵墓,真正大量使用砖瓦用于民间建筑是在明代,最典型的为长城,采用了砖和石材包砌的夯土墙。

第四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1849年,法国人J.L.朗姆波和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先后在铁丝网两面涂抹水泥砂浆制作小船和花盆。1886年德国工程师M.克嫩提出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英国人W.D.威尔金森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楼板专利;美国人T.海厄特对混凝土梁进行试验,至此开始了又一次房屋革命。

第伍代:

回归对人的关注,提高家庭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生活维度的居住解决方案,以人为本,更注重为居住的业主打造更全面更舒适的理想家。

其主要特征是:

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米的土地,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每层楼上的住户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五代住房的6大创新优势:

1、彻底改变目前鸟笼式的居住环境:

每栋楼的每层楼内都有一条街巷和一座公共院落,房屋都建在街巷两边或院落四周,人们就如同住在传统的四合院里,使老人儿童都有了一个更健康的活动休闲平台,使居住重新有了街坊四邻。

建筑外墙不但全部长满植物,而且每家都有一座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米土地,覆土0.5一1米,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不用到乡下买地,都能实现“家园”和“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2、开启空中停车时代:

住户车辆及访客车辆都可通过小区外围道路及智能载车系统,一分钟内即可开到所去任何楼层的公共院落里,停在所去屋前的停车位上,方便了人们回家停车和驾车出行,彻底解决了住户停车难问题! 行人则走小区内道路及载人电梯,实行人车分流及小区内无车辆通行,同时彻底告别空气污浊黑暗的地下停车时代,节省了24小时的地下停车照明和排风能源。

3、高标准的安全防护:

采用高科技系统,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配备家用安全舱,有效保障生命安全。

4、房屋面积增值15%以上,不增加占地和建筑成本:

住户从载人电梯出来即在所去楼层的室外街巷里,从街巷直接进出自家大门,没有了传统的电梯厅及过道,减少了公摊,使房屋公摊面积下降到10%以下,这是了不起的创新成果。

它可建设高层、中高层、多层等所有建筑和所有户型及大小面积,可采用框架、框剪、钢构等任何建筑形式;容积率可建到1.0一6.0,它建“空中街巷、空中停车及每层公共院落”的成本,与大开挖建“地下室停车场”的成本基本相当,甚至还略有减少。(地上空中停车建筑与地下停车建筑一样,不计容积率。)

5、具有非凡品质,却可造福亿万百姓:

它与别墅一样都有家有院,但却可建在城市中心任何地方,更方便人们上班、上学、休闲、医疗和出行,同时它比别墅居住更安全、更私密、视野更广阔、不荒凉和更有生活气息! 它最令人惊喜之处还在于,虽然具有比别墅更高的品质,但其建筑占地和建造成本却只与普通住房相当,销售价格也亦相当,房屋户型及面积大小均有,是所有老百姓都买得起和住得起的房子一一这就是创新发明所带来的神奇力量。

6、更适宜人类居住:

第五代住房将彻底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彻底改变鸟笼式的居家环境,使家变成家园,使城市变成森林 ,使人类居住与自然完美契合并和谐共生! 它的诞生,将催生100万亿级产业大爆发,促使人类住房全部更新换代,引领房地产业重新洗牌,重新繁荣30年(按目前住房每年产值约10万亿元计算,如30年完成全部更新换代,总量将超过300万亿),开启新的巨大经济增长动能,开创人类宜居新时代。

第五代住房狂热来袭,100万亿的大产业爆发前夜,

你,准备好了吗?

清朝的“摊丁入亩”真的是仁政吗?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颁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这道命令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定额,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

雍正帝则正式废除丁税,将康熙末年已经固定的丁税数目,分摊入田赋,使得没有田产的人可以不纳税赋。

雍正虽将丁税并入田赋,徭役并未完全废除。各地乡村,差傜仍有按牛马驴骡加派者,有按村庄保甲派者,有按户口科者,间亦有按地亩科者,依然征发役夫。凡修葺城垣、官衙、公署、刑狱,皆派民营造,砖瓦、木料、土石, 皆派民供应。而大官过境,勒派民夫,多至千数百名,空腹守候。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有人求免差傜,乾隆驳斥说:“我朝百年以来,薄海编氓,从无公旬徭役,所有守夜、开沟、栽树、修堰等事,乃民间自为保护、相友相助之谊,如江西、湖广等省沿江堤堰,民间自为修防甚多,何得谓之差徭”。

乾隆帝的意思是,这些并不是公家摊派的差傜,变成民间的互助行为,不关公家的事。摊丁入地在乾隆初年打了很大的折扣,继加征火耗后,又变相加税一次。

在比如岁贡、衙门差役,明代岁贡为均傜银差的一部分,均傜则是以丁为主,服务于官府内的经常性差事,均傜又分力傜与银傜,力傜又称力差,多由富户应役,名目多为皂隶、狱卒、门子、马伕、驿夫,由应役人亲身应役,银傜又称银差,多为贫户应役缴纳,以平衡负担,名目为岁贡、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价。另衙役也为均傜的一种,有些穷困府县会征发男丁为长期的衙役。故无偿劳动,但既以摊丁入亩又与明代相同仅给工食费,相当不合理,亦成为清代吏治败坏之最的因素之一。

摊丁入亩之后,有清一代仍要岁贡,如闽南、金门的贡糖,及安溪、台湾铁观音、乌龙茶等、云南普洱茶等各地贡茶、各地的名产或纺织品,往往被依照岁贡名义征取,相当于对这些产业的从事者课税。

清朝这个政策的实行,一方面清朝皇帝希望藉减少赋税而展现“仁政”,一方面是清初人口大量增加,户口难以掌握,造成按人口税收计算增加困难,因此采行此方式以减少征收所需成本。

摊丁入地的实施,使得农民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中国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进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与一条鞭法相同,“役归于地”,一些商人、手工业者无田则无须履行赋役代金,结果“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根据“黄宗羲定律”,清朝对食盐征收厘金,变相收取人头税,在盐税正课外,增加盐厘及盐税附加,明代万历年间盐课二百四十万两,而清光绪年间,盐课、盐厘总数为1,300馀万两。

#大家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现在都实现了吗# 个人觉得幻想和梦想有时分不清。小时想得可多了,后来都证明那些都是幻想。

不过有一梦想坚持下来了。

初戴红领巾时,我举着小拳头唱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小眼睛憧憬着美好中国。现在感觉当初的这个梦想越来越接近了。好激动!好歹我也是奠基里的一块小砖瓦。[加油][加油][加油]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徐龙国:汉长安城考古的收获、进展与思考】从1956年至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在汉长安城做了长达65年的考古工作,调查和发掘了城墙、城门、城内道路、宫殿、官署、武库、角楼、南郊礼制建筑及手工业作坊等遗址,出土了砖瓦、骨签、封泥、铜钱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出版了大量考古简报、报告及研究著作,为研究汉长安城的布局、内涵、建筑思想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长安城是中国考古工作开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形制布局最清晰的古代都城。网页链接

行走古运河清名桥景区,其实大窑路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首先这里游人少,商业化程度低,原住居民多,又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古运河水弄堂的生活气息,二来你又能看到很多古窑,现有古窑群遗址108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几处,在2013年5月成为国务院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国砖瓦发展史的重要主题博物馆,极其珍贵。

无锡的《窑群遗址博物馆》位于古运河清名桥景区的北岸,它背靠3座古窑遗址,游客在这里可以结合实物,对砖瓦生产过程进行互动,形成直观而震憾的感觉。

起源于宋,兴盛于明清,无锡古窑群遗址在当时是中国古代砖瓦制造的重要原产地,它依邻古运河,有国内著名的砖瓦码头,交通便利,生产的砖瓦从运河中随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各国。明清时期,这里生产金砖专供皇宫使用,为南京的城墙和北京的故宫提供大量的砖瓦,故宫太和殿的金砖也是这里生产的。如今无锡的窑群遗址展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砖瓦文化,虽然《窑群遗址博物馆》及大窑路片区同属于古运河清名桥景区,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你可以穿梭在小巷中,在如同迷宫般的巷子里漫步,享受最接地气的市民生活,体验久远绝版的水弄堂,感叹历史的变迁和沧海桑田变化,在生活中行走。

步入大窑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时光如玉,温情有水,你是否和我一样独爱这里……

我在大窑路等你!

(照片为原创)

想不到,37年后相片中的一女生成了中美争夺的目标!

不知道贵州的这所小学如今还在不在,如果还在,那它也是值得骄傲地吹一下,因为它曾经培养过一个特别的学生!

37年前,这所小学看上去非常简陋,是一所二层的砖瓦小学,那时候小学才读5年就毕业了,这些学生的穿着非常朴素,许多人看上去很矮小,营养应该是不足!

37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学生都是过去不可比的!因为有那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了三十多年!

大家应该是看出了这个学生是谁了吧!依稀有现在的气质模样!

時光印記|流年中的旧影,因风过而留痕,以文字展品讲述昆明往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guobiao.com/post/76722.html

相关文章

冷气被是什么?可以用洗衣机洗吗

  夏天没有空调我们都很难入睡,但是仅仅盖被单又会着凉,因此就有了冷气被,下面我们来看看冷气被详细介绍吧。  一、冷气被是什么? ...

2024-09-16 阅读70 评论0

人棉是什么面料 人棉面料的优缺点和缺点

  人每天都是要穿衣服的,而做成衣服的面料有很多,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人棉。那么,人棉是什么面料?人棉面料的优缺点和缺点有哪些呢?...

2024-09-16 阅读101 评论0

电压力锅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电压力锅是一种现代化的厨房电器,能够快速烹饪食物,同时节省时间和能源。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电压力锅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影响...

2024-09-16 阅读84 评论0

餐桌高度标准尺寸,75cm还是80cm好

餐桌的高度,是家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影响到用餐的舒适度,还影响到整个空间的比例和协调。那么,餐桌的高度是75cm...

2024-09-16 阅读78 评论0